近几年,抚松县兴隆乡南天门村在村支书王晓东的带领下,依托特殊的长白山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村民得到实惠。听说南天门村还有两个文化产业最具魅力,一个是罗峰的陶瓷制作,一个是王晓东的木石文化。
7月6日,抚松县长白山收藏家协会主席付兆柱带领副主席李 季、赵志勇,并邀请抚松县人参研究协会主席王海燕,民俗文化研究爱好者崔忠一起走进南天门村参观调研。
一行五人首先拜访了王晓东。走进他的木石工作室,让大家眼前一亮,琳琅满目的长白山枯木作品和来自松花江底的各种奇石吸引了大家。这个工作室最多的工艺作品是崖柏枯木造型,王晓东的创作原则是不改变崖柏的原型,不添加色彩,只用打磨和上光的工序。崖柏被称作生物化石,千年不朽,收藏价值极高。每个崖柏作品都有来自松花江底的奇石相伴。据晓东介绍,自小三梯级电站建成后,松山大坝截流后,沉积在江底的奇石就显露出来了。他经常去捡石头,看到有眼缘的石头就捡。远古人工石器、含各种金属的五彩石头,水流长期冲击的孔石都有。在一个荒地上还发现一个椭圆形的碾盘和配套的石滚,据省里来的专家推测,这一套石器至少四百年以上。
这些远古的石器足以佐证村落的悠久历史,不易腐朽的枯木彰显着长白山自然植被的神奇,这也许是南天门最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之一了。
在王晓东的导引下,我们一行人又来到长白山民间陶瓷艺术家罗锋的创作工作室。陈列在玻璃柜的上百件造型各异、材料和颜色不同的作品,令来访者瞠目结舌。罗锋老师生在抚松镇,就学在松江河镇,成名于北京。拿了许多项陶瓷创意和制作大奖后,他发现长白山拥有上好的陶瓷原料资源,却没有地域标签的陶瓷。让长白山的陶瓷面世的想法,使他毅然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和丰厚的待遇,回到家乡,振兴长白山陶瓷产业。他与妻子选择了集山水之灵气的小山村,搭炉建室。决心用长白山特有泥土,精进陶艺,精工瓷艺,用陶瓷文化诠释长白山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
我们被罗峰老师的乡愁情结感动了,认真观赏起罗老师的作品。他耐心地向我们讲解他的获奖作品的内涵和创作意图,演示陶器的结构设计原理,表述烧瓷的制作工艺。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工艺让我们这些收藏爱好者大开眼界。
走进罗老师的创作室更让所有人惊叹,几百件正在自然晾干作品,数不清的陶艺工具,看出艺术家的执着与坚毅,辛苦与专业,实干与科学。罗老师透漏:他正在夜以继日地开发一种新的系列产品,届时公布之日,一定会有惊艳。从他自信的眼眸里,我们看到了陶瓷文化助推乡村旅游事业的美好前景。
喝着罗老师的茶,大家围坐在一起探讨文化与生态融合的乡村振兴话题。罗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创长白山陶瓷文化任重道远,需要有一些爱好陶瓷文化的人,也需要家乡人的支持和参与,方能达成。传承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决定为家乡爱好陶瓷文化的青年才俊无偿授课,无偿提供材料实践材料。扩大人们对陶瓷文化的认知,将来让陶瓷体验也成为旅游的一部分。
收藏家协会主席付兆柱动情地说:“罗老师用实际行动振兴长白山陶瓷文化产业,带动南天门的文化生态旅游,令人敬仰。”他表示自己全力支持南天门村,如果需要,可以调用自己的藏品,助力乡村文化生态旅游项目。人参研究会主席王海燕也表示:将在人参文化与文旅策划上下功夫,多创作好文案,做好宣传。民俗文化研究者崔忠也积极响应,多出民俗作品,让古老工艺的体验过程吸引游客。当罗老师听赵志勇老师说,仙人桥镇中心校已经坚持6年的泥塑社团课时,很激动。赵老师邀请罗老师到校指导,罗老师欣然接受。赵老师还有一个愿景:把文化生态旅游的内容纳入社会教育资源,为经历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拓宽三维立体教育场的空间,实现教育与社会接轨。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座谈,大家达成共识:让多元文化和社会教育成为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的元素,树起一个样板,将来以“一村一特”的模式助推抚松县的乡村振兴。大家还分析了南天门独特的地理条件:高铁松花江特大桥是东三省最高的铁路大桥,中间的桥墩高近130米。这一地标离南天门村2千米,能通车;地形奇特,风景秀丽。南天门村上游的松花江是南北流向,在这里一个大弯,下游就变成了东西流向了,沿途山奇、石怪、林秀、花艳,还有天然山洞。珠宝岗吊桥、大湾脖都在离村3千米内;有红色故事开发的线索,大土匪于福大队的老巢就在南天门村的老母猪圈附近;东关道经珠宝岗吊桥边至西岗日本侵略者修的公路道影子依稀可见。抗联在这条老官道上打击日寇的战斗故事在民间流传。这些线索都亟待收集整理。
希望有更多有家乡情怀的仁人志士都行动起来,挖掘乡村特色,讲好家乡故事,以文化的为助推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抚松、长白山、吉林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赵志勇)
责任编辑:抚松县教育局
初审: 复审: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