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十四年的学习生涯和二十余年的教师生涯,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耳濡目染、亲眼见证了家乡抚松教育的发展变化。
我的小学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候学校的基础条件很差。整个校舍由两个教室和一间办公室组成,墙是用木头夹起来,里外再抹上黄泥,上盖是草苫的,课桌椅是生产队找木匠用木板子简单钉制而成的,取暖要用废旧油桶做的炉子,全校唯一的电化设备是借用生产队的一台留声机。全校有三个老师、四个年级、五十余名学生。因为教室少,所以不得不实行“复式“教学,45分钟的时间里,老师先给低年级学生布置课堂作业,转身给高年级学生讲课。然后留下作业,再给一年级学生讲课。”在那个年代,就长白山区来说,这些条件在农村也算是很普遍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初的十多年里,人们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果实的同时,更真切的体会到了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茅草屋到大楼房,从铁炉取暖到暖气化,全县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截止2019年7月,全县除了5所村级小学外,中心校级以上所有学校消除了平房,实现了教学办公楼房化,全县现有校舍建筑面积297444平方米;操场覆盖实现硬化,面积达492090平方米。火炉取暖已成为了历史,取暖设备也由过去的火炉取暖逐步实现了锅炉水暖和自动化电取暖。
和我同时代的人可能都记得:小学时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计算工具就是“算盘”,到了中学,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很难遇到。每天面对的总是老三样——三尺讲台、一面黑板、一支教鞭,这也许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教育现代化沾边的实验室、图书室、卫生室等“老三室”在抚松也从无到有,并逐渐普及,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计算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逐步走进了校园,各校纷纷建起了微机室,紧随其后是语音室、电教室,这即所说的“新三室”。进入21世纪,教育信息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互联网、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等走进了山区学校,建成了覆盖全县的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数字化校园和智慧课堂建设初见成效,“互联网+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教学取得可喜成果。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参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说起教育往事,65岁的李深业感慨万千。李深业回忆说,11岁时,他北山参场读完初小,开始到万良中心校读高小。“我们家到万良17公里,姐姐家在高升,离万良比较近,我就住在姐姐家,来回步行也要8公里。那时叫‘跑途’,冬天雪大路不好走,得跟在大个孩子的后面,踩人家的脚印走。腰里捆着大饼子和咸鱼,中午就用炉子烤饼子吃。”
2008年开始,县财政拨付每年拨付150万余元,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饮用矿泉水、提供校方责任险和学生平安险,全县3万余名学生受益。2012年开始,县政府每年从财政中至少拿出四百万元,购买校车公司的服务,先后启动投入使用了51辆标准化校车,解决了全县11个乡镇21所学校2600名学生乘车上下学,构建了校车安全的绿色通道。
我上小学时候的班主任老师姓林,是一位初中没毕业的代课教师(当时有些人戏称这些代课教师是“土八路”)。升入初中后,在众多学科教师依然有很多代课老师与我们为伴、如地理、英语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中的数学教师,他是一名本校毕业高中生,回乡务农三、四年后被聘回来的。1989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学工作,当时全校60余名教师中,正规院校毕业的师范生(即所谓的“正规军”)加我只有7人。由此可以管窥当时各个年代教师队伍的情况了。
据我的一个退休老同事70岁的刘元德讲:他出生在万良镇荒沟村,“以前村里没有学校,1958年才建了村小,村里几个孩子终于可以上学了。有七八岁的,十来岁的,最大的已经十四五岁。”当时他8岁。“有了学校但没有老师,只好找万良的王大中老师来上课,王老师早上骑自行车走8里地先到向阳村上课,中午再步行15里翻过一个山头来荒沟村上课,山路骑不了自行车只能步行。上完课再走回向阳村,骑车回家。王老师就这样上课,上午一个村,下午一个村。”由此可见当时师资队伍匮乏现状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特别是近年来,全县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从“土八路”到“正规军”,教师补充机制不断完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2001年国家取消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机制后,抚松和其他地区一样,师资严重匮乏。2008年以来,抚松县委、县政府克服财力紧张的重重困难,拿出专门编制,解决县域师资不足的问题,先后招聘解决了239个教师编制,充实到学校教学一线;招聘录用特岗教师557人,绝大部分补充到边远、缺编和学科不配套的学校任教,有效缓解了全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和学科结构失衡的矛盾。
通过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集中培训、网络研修、实施名师工程等途径,大面积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参培率达100%;通过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城乡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工程”,持续开展“最美参乡教师”等各类典型和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建国七十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向前,逐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一壮丽背景下,抚松教育砥砺奋进,一路高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建国初期,我县只有32所小学、1所中学,教师135人,学生3671名。70年来发展历程,抚松教育现已经形成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所,有教职工3792人,在校学生近2.3万名,县域各级各类教育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穿过时光的隧道,抚惜七十年春秋。如今,当你走进抚松各地,建设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地方也是校园。从校舍建设、操场硬化到冬季取暖,从教育技术装备、上下学交通再到师资力量等,参乡学子在充分享受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同时,更真切的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也使更多的城乡孩子享受到了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
进入天命之年的我依然钟情于这份平凡的职业,眷恋着这片热土,并在这片热土上忘我的耕耘着、奉献着、奋斗着。迎着出生的朝阳、徜徉在白山松水间,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我和我同伴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在硕果累累的秋天里,我和我同伴们一同品味果实的芬芳、收获崭新的希望。 (作者:抚松县教育局 石宪华 )
责任编辑:抚松县政务信息化管理中心
初审: 复审: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