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关东大地上,柳树是很广泛的树种,这种高大的落叶乔木耐旱,耐盐碱,生命力顽强,是绿化树的平常品种。关东的柳不同与江南的柳,一般树型高大,枝繁叶茂,比起江南柳的袅娜秀丽更多了几分雄奇伟岸,一习柳冠便可成荫,为人遮阳挡雨。柳树这一平常树种与东北历史挂钩缘于清代。清廷入主中原后,便在东北建起连绵几千里的柳条边,以保护祖宗基业,限制旗人与异族交融,养参、珠、貂、鲟等珍稀方物以供王室世代享用。柳条边建筑形式是挖深壕夯土堤,上插柳条,编织成篱笆墙。2021年冬,开原市两位朋友开车带我去威远堡附近的柳条边遗址实地考察,几百年的岁月变迁,那些边墙边壕已经几乎荡然无存,消失在一望无垠的耕地中,只有那田垄间幸存的一片片柳树默默诉说着柳条边的前世今生。站在那个地方不由心生感慨,想这封禁几百年的篱笆墙,其实很容易逾越,其高宽只限车马通行,徒手攀越并不是难事。但在当年这一越极可能就是牢狱之灾。如今历史的车轮把这一切碾入尘埃,边墙化为田垄,边门拆砖建屋,边丁化剑为犁。正应了唐寅那句诗-"不识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抚松位于长白山西麓,清代封禁二百余年,也是柳条边控制区,县城古称甸子街,因地处松花江畔两块大草甸子之中而得名.1910年,抚松县设治。设治之初,匪患横行,县知事汤信臣竟然英勇战死于县公署大堂之上。为绝匪患,由升堂到任后兴修城防,建起方城一座,设五门,通九桥,城墙为土夯结构,墙上植柳作栅,以闲内外。城内东西大街两侧种垂柳,巷道、胡同亦栽树种花。从此,抚松城池四周柳树繁衍生息不止,春来满城柳絮,夏有柳荫如盖,四面环山三面水,一城绿柳满城花,时人盛誉为柳城。如今,抚松西江公园种植着很多柳树,高可数丈,垂绦如瀑,习习微风吹来如绿海荡波。柳树是中国原生树种,满族人視柳树为生育神,以祭柳为内容的风俗很多。抚松作为满族祖居之也,自古以来,当地人有祭祀山神的习俗,据传古老的先民进入山林不敢高声言语。又如进入山林不可以坐树墩,因为那是山神老把头的座椅。县城以前生长着几棵老榆树,其中一棵长在仙人洞下坡路201国道路中央,常年香火不断,修路时,政府出于尊重当地风俗而未予砍伐,成为201国道上的一处奇观。后来一外地司机疲劳驾驶把树撞折,才不得不伐倒,树干被供奉于附近寺庙。
责任编辑:抚松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