皑皑白雪覆盖下,几十栋“木榼楞”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坡上。淡淡的炊烟从木烟囱里袅袅升起,火红的灯笼在屋檐下随风摆动,荆条编就的篱笆和院门别具一格……
走进“木屋村”,感受民俗的韵味。抚松县漫江镇南的这个锦江木屋村原来叫“孤顶子”,以当地一孤立突出的山峰而得名,后因为此村靠锦江边,改为锦江村。
抚松县史志记载,锦江木屋村建于1937年,至今有7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护最好的木屋群落。木屋修建时,正是日本侵占东北,当时实行并屯管理,把几个村屯并到一起,村民们就用木头建起一个个房子,形成了聚居的木屋村落。
锦江木屋村是长白山区乃至东北地区仅存的一处传承性木屋地,是长白山区先民创造并为人类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木屋是从当地满族的原始住所并结合“闯关东”的汉族民居融合发展而来,它从清朝末年的几户,到日伪时期的二十几户,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百余户。之后,由于木材的减少和价格的昂贵以及交通不便,常年失修的木屋有的无法维持下去。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锦江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逐渐迁离,搬迁到公路边另建新村。
“木屋村”保持着原来的建筑特色。长白山的木屋最早是金代时期女真人创造并居住的一种木质结构房屋,也叫“木榼楞房”(俗称霸王圈)。清末,木屋建筑比女真人时期工艺更先进,样式更新颖实用,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特色的木屋民居建筑。木屋选用的材料全部产自本地山林,建造方法是根据房屋大小,将原木两端凿刻成凹槽,然后相互咬合叠摞在一起,搭成四壁的“木墙”。再将松木锯成“木段”,劈成“木板瓦”,也叫“苫房板”,覆盖于房顶挡雨。再用一根完整倒木掏空成筒状立在屋外做烟囱。“木屋”南北朝向,室内结构一般为三间,在中间开门,俗称外屋,兼作厨房,设东西两个锅灶,分别与东西两间卧室(俗称里屋)的土炕相连,卧室一般设有对面炕,对面炕之间的山墙处搭砌一铺拐炕,以连接南北炕,这种炕被称为“蔓子炕”。因此,有“口袋房、蔓子炕、烟囱立在墙外头”之说。
近年来,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木屋村的旅游资源,成立了锦江木屋民俗文化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房屋院落的装修和整体运营。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让游客有来木屋村串门的感觉,是合作社成立后的新提升。他们“恢复”了很多传统文化习俗,根据房屋的结构、原住村民的技能“再现”了豆腐坊、酒坊、煎饼坊、剪纸、放山、猎户、茶坊、豆包坊、供销社等典型的东北民俗载体。
这些民俗体验项目都十分诱人:在厚厚的雪地里穿越、放土爬犁、滑冰车等户外活动,坐在热炕头上跟剪纸传人学习满族传统剪纸等都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责任编辑:
初审: 复审: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