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旅游抚松>>抚松文化>>城市建设

抚松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7-02-08   信息来源: 抚松县人民政府   收藏
字号:    |
故乡遐思

  别土经年,岁月更替,思乡情浓。恰逢丁酉春节,携眷归乡。观松江河巨变,感慨系之。故撷陈年记忆,以抒爱乡之胸臆。

“八一”桥

  “八一”桥是松江河镇的地标性建筑,横跨于流经镇区的黄泥河之上,连通主干路---松江河大街之南北。

  该桥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松江河镇建镇之初。系由当地驻军援助地方而建成的一座军民连心桥,故名“八一”桥。

  时光荏苒,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八一”桥把黄泥河两岸的人们融为一体,寒来暑往,热情迎接着四面八方、络绎不绝的车流人流,见证着松江河镇的百废俱兴和华美蝶变。

  伴随着历史的节律和时代的变迁,“八一”桥已不堪重负。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松江河人口骤增,车流人流喷涌,“八一”桥成为了松江河大街的“瓶颈”。据友人介绍说,2006年,松江河镇政府筹资百万,实施了桥面拓宽改造工程,将12米桥面拓宽至19米,并在桥栏安装了五颜六色的彩色灯饰,使这座桥梁成为松江河繁华地段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新生的“八一”桥,以它的崭新面貌续写着松江河镇的发展和松江河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新生的“八一”桥,也将永远铭记人民子弟兵与当地人们的鱼水深情!

  啊!我爱您“八一”桥!

“懒汉窝”

  在松江河镇,“懒汉窝”这个地名可谓遐迩闻名。

  “懒汉窝”位于松江河镇区北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里是铁路与公路的交汇处,四面均系森林和沼泽,并布满了一座座坟丘。在沼泽四周长满一种可用于覆盖屋面名为“塔头草”的苫房草。当时,人们大多居住的是泥草房,每年夏秋之季,人们都到这里割草用于苫盖房屋。

  “懒汉窝”地名的由来,童年时听老年人们讲,在早年间松江河尚无人烟之时,由于交通不便,赶车的、过路的、进山放山的人们,每逢走到这里就不约而同在此暂时停留歇脚,养精蓄锐,然后再继续赶路。久而久之,人们就把此地习惯地称之为“懒汉窝”。地名虽然不雅,但它却带有挥抹不去的时代印迹。

  离乡三十余载,今次返乡,我怀着对过去时代的眷恋,再次来到“懒汉窝”。今日的“懒汉窝”真是今非昔比,当年的印迹已荡然无存,让我甚为惊喜。过去的公铁交汇处,架起了公铁立交桥;当年的沼泽不见了,这里已建成了湖水荡漾、柳暗花明的“金隆湖公园”;不远处,抚松工业集中区、金隆木业集团等企业厂房林立;抚松县新的行政中心也在此比邻而建。昔日的“懒汉窝”已蝶变为松江河人创新创业的“金窝”、“银窝”。“懒汉窝”的变化,不仅让我感慨万千,这不就是松江河镇建设发展的真实缩影吗?它将向世人昭示着未来的松江河将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初审:    复审: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