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榆树乡乡土志》记载,白龙湾周边地区,在1914年就有人烟,分别散居在各沟岔、森林之中。由于人烟稀少,开垦的土地不多,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大森林,“白日有鸟鸣,夜静闻狼嚎”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因为,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合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所以,吸引了不少从关内来东北逃荒的人们。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1934年,伪满洲国建立。白龙湾和东北其他地区一样,同样遭受了日本铁蹄的蹂躏和伪满傀儡政权的统治,居住在这里的百姓更加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的白龙湾周边地区没有集团部落,百姓完全分散居住在榆树河子、小苇沙河、那尔轰河两岸,况且,居民多是从关内来此逃荒的贫苦百姓,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所以,此地更加便于东北抗日联军的秘密活动。
1935年夏,抗联红军杨靖宇的部队在白龙湾周边地区活动,伺机打击日寇,破坏日伪的统治。
有一天,部队侦察员从附近的百姓口中得知,五名日本士兵要到榆树河子催要军粮。侦察员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杨靖宇司令员。杨司令当即决定伏击这伙日本兵,打击日本士兵的嚣张气焰,打碎日本兵催缴军粮的如意算盘。
杨司令亲自调兵遣将,指挥部队在距离白龙湾五公里的乔麦楞子设下埋伏。战士们在埋伏地点蹲守两天,终于将这伙日本兵截住。五名日本兵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会遭到抗日联军的伏击。还未明白怎么回事,就被全部击毙。此次战斗,抗联战士不伤一人、不损一枪,缴获步枪4支,手枪1支,子弹67发,获得了完全胜利。抗联战士们兴高采烈地、迅速地消失在深山密林中。
得知这个消息的抚松县日本宪兵中队,极为恼火。发誓要消灭白龙湾地区的反日武装,同时彻底切断当地百姓对抗联队伍的支援。1935年秋,率先开始在白龙湾周围进行归屯并户,把白龙湾周围的分散住户强行全部集中到榆树河子(即现在的榆树村)居住。
乔麦楞子战斗,杨靖宇抗联部队狠狠地教训了嚣张、不可一世的日本兵,强有力地震摄了当地的日伪势力,大大增长了白龙湾周边地区人民的抗日士气!
责任编辑: